“民营银行”破冰的欣慰与缺憾

2014-06-09来源 : 互联网

在经过不为人知的神秘“选秀”程序之后,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10家民间资本幸运地获得了发起成立5家民营银行试点的历史性机会。

金融垄断之弊

*批试点名额的争夺可谓惨烈。据不**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在国家工商总局获得名称核准的民营银行就超过70家,这还不包括各地**部门或金融监管机构强烈表达设立民营银行并进行认真筹备的企业。而*终的结果,却只有10家机构获得了宝贵的5个指标。按照银监会负责人的说法,这次民营银行试点的选择,“不是计划模式下的指标分配,也不是行政管理下的区域划分,**是对试点方案的优中选优。”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之后,历来按照**行政区划争夺金融等稀缺资源的路径决定了,哪些民营企业能够获得地方**的**至关重要。很显然,这是一次仍然由地方**主导,行业主管部门*终拍板的“中国好银行”选秀大戏。而这5家民营银行,基本花落民营经济和金融相对发达的浙江、上海、深圳。广大的中西部则失去了又一次和东部之间缩小金融实力的重大机会。

尽管只有少而又少的5家,尽管只是发了准生证,距离真正成立还需一定的时间,但是,笔者仍将之视为打破中国银行业垄断、推动中国银行业真正走向市场化的里程碑之举。众所周知,自1996年**家由民营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成立之后,尽管中国的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农商行都经历了股份制改革,引进了民间资本,但无论是国有四大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还是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股改,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民间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的资格被莫名其妙地剥夺,在近18年的时间里,民生银行成为**的既具象征意义又颇具讽刺意义的**的民营银行而孤*地存在。尽管2005年的“非公36条”以及2010年的“民间投资36条”都在字面上“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成立银行等金融机构,但在缺乏任何实质性的操作意见的情况下,这些所谓的鼓励措施*终只是不了了之。可以说,过去10年,对于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管制和防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即使在村镇银行这些国有资本其实并不愿意染指的鸡肋领域,现有的制度依然规定:“村镇银行*大股东或**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事实上意味着,民间资本要设立村镇银行,必须由作为*大股东的银行也就是国有银行来牵头,否则根本无法成立,种种的“玻璃门”事实上成了民间投资进入银行业的*大的制度障碍。

在这种极其封闭的垄断体制下,尽管中国的银行业自2005年股改以来,并借助金融危机对西方银行业的冲击,从破产的边缘迅速成长为全球*赚钱的银行机构,近几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几乎占了全球银行业利润的四分之一。但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的中小企业乃至中国的金融安全并未因此而受益,银行业依靠“价格垄断”和“准入垄断”这两大利器所获得的暴利事实上成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巨大负担,即便如此,大量的中小企业仍然很难从主流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地下金融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扩散风险。无论是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崩盘引发的跑路事件,还是2013年的“钱荒”事件都明白无误地昭示,中国经济中存在风起云涌的暗流和风险,影子银行的扩张、产能过剩的痼疾,以及中小企业长期制度性的融资难题,根子都在于金融改革的滞后和金融垄断。垄断的银行体系既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更无法保证中国金融系统安全,反而成了中国金融*大的体制风险。以中美两国金融的数据为例。目前,中国的GDP是美国的40%,而看看银行的数字,在美国,以银行命名的机构有8500多家,而我国称之为银行的机构加上先天性残缺的村镇银行业只有可怜的1000多家,在美国占银行业数量90%以上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银行则更是少得可怜。再看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则更是“奇缺”,中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村镇银行到现在不到10余家,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更是面临很多制度的障碍。也就是说,中国金融机构总体上并不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金融短缺的情况下,稀缺的金融资源只会选择大企业、大客户,而绝对不会流到中小企业的田里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