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地区满族、达斡尔族民俗二三事

2012-08-20来源 : 互联网

        生活在黑龙江省黑河沿江地区的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人比较多,他们的生活方式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原始先民的诸多特点,这些生活习惯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后来迁到这里生活的汉族人和其它民族人。其中属于民俗性质的活动就有很多,这些民俗活动有一些带有原始宗教(主要是萨满教)性质,而大多数只是一般性的民俗活动。各个少数民族世代同住,民俗相互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如何形成的,*早是哪个民族的习俗已不大容易考证。从其目的大多数都是企求幸福安康的,现列举其中一二如下。         一 正月十六 “抹花迷子”          在黑河市南稍偏东,沿黑龙江下行75公里,就到了全国*早成立的满族自*地方之一——大五家子满族乡。1956年成立满族乡时,这里的居民三分之二是满族人和一部分达斡尔族人,汉族很少。在**期间自*乡被解散,八十年代,距其北面十几里路的坤河成立了坤河满族达斡尔族自*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这一带多数人还都是讲满语,直至今日还有少数上了年纪的人会满语、达斡尔语,生活习俗上仍保持着很多*具特色的习惯。比如说正月十六“抹花迷子” (一说:抹花鼻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习惯不知起源于何时,不过流传至今已是相当久远了,达斡尔族称为“哈日乌都”。在农历正月十六早上大家争着比谁起的早,因为这**要“抹花迷子”了,过去是家家夜不闭户,不管是谁推门就可以进来,一旦稍晚一些起床,就容易被人堵在被窝里抹个正着,被抹虽是好事但要是在被窝里,会被人笑为懒虫的,而起得早又抹的人多,这样的人会被视为是勤快人。起床后马上就要去抹别人,先拿出一个生土豆(也有用萝卜的,效果不如土豆好),从中一刀切开,再用刚切开的一个新面趁湿在煮饭用的大铁锅底蘸上锅底的烟灰,在蘸的时候还有一些技术难点,就是要趁湿带着土豆自身的淀粉在锅底像研墨一样使劲磨一会儿,这样磨出来的颜色浓黑而带光泽,由于还有淀粉加入所以粘粘糊糊,又黑又亮,拿在手里欲滴不滴才为上乘。这样切成一半的土豆蘸过锅底灰的“工具”做好后,就可以飞快的窜入邻居家里见人便往脸上抹。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见到人就抹,同龄的小伙伴们都*着在别人没起床时堵在被窝里抹,这**直到天**黑下来之前是没有大小长幼之分的,不管谁抹了谁,都没理由**,你可以躲或者逃但决不可以反抗,即便是青年人对长辈也可以在这**当中不必有任何顾忌,所以你尽管尽情地抹。虽然,谁都知道被抹是好事,但还是都不想被抹上,因而,想抹别人的人到处追人,被抹的人拼命挣脱,大有“半推半就”的意趣。             据老人说正月十六是鬼节,这天鬼都出来活动,把脸抹成黑色或是灰花色,是想和鬼一样,造成鱼目混珠,从而不至于被鬼抓走。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这**里如果不被别人把脸抹成黑色的,小孩就要在这一年里生病甚至夭折,大人不被抹也不吉利。因此一般家长都早早起来,先用炉灶里的柴灰或锅底灰把自己的孩子们一一抹上,不过这种抹是很温柔的,一般只是象征性的在额头抹上一个蚕豆大小的黑点,充满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像接下来的大家互抹那样带有攻击性,甚至有的已演变为恶作剧了。这种习俗主要是在农村盛行,或者是城市里住平房而用土灶上面架大铁锅的人家,否则,这重要原料锅底灰就很难搞到。后来也有用墨汁来代替的,不过墨汁虽然比锅底灰黑,但是没有锅底灰粘,所以,在抹的时候手感上稍差一些,也很容易被洗掉。当然,土豆蘸锅底灰还不是*好的工具,有一种更好的,是用白菜或大头菜(卷心菜)的根,先蘸一点大豆油,然后再去锅底下抹灰,这样一来连油带灰抹在脸上很难洗干净,甚至几天都很难**除去。更有甚者,在土豆上面刻字或图案,涂在脸上,成了钤盖印信,戏谑的意味就更浓了。另有一说,是谁脸上被人抹的多谁就*幸福,原因很简单,既然是被抹是好事,那么,谁的人缘好谁就被人关注的多。脸上的黑灰就是证据。         据说锡伯族也有这个习俗,相传,从前人们不食麦粉。两只燕子带来了神奇的种子,从此人们开始以面粉为食。但一家的媳妇将面饼烙糊后扔给狗吃,惹怒了天神,从此庄稼染上了“黑穗病”。人们诚心祈祷,甘愿抹黑受罚,保护谷物丰收。后来沿袭成节日习俗。         这个活动是一个群众性活动,参加的人又不分男女长幼,你追我赶,连拉带拽,喜气洋洋,再狂乱的互相追抹的过程中,人们大多数早已把原始的含义给忘掉了,**变成了一种庆祝节日的民俗活动,使节日因此而增加了祥和欢乐的气氛,在过去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正月十六  “骨碌冰”         比起 “抹花迷子”,“骨碌冰”则另有特色 。在农历正月十六这**晚上,女人们都穿上厚厚的棉袄,纷纷来到江面上或河面上,这个季节江河上的冰正是冻得*厚的时候,一般都有一米以上,水深的地方还要厚些。即便是远离江河的地方,也有玩冰的地方,这就是井沿儿。以前的农村取水用的是辘轳和土井。冬天打水时泼洒出来的水马上就结冰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形成了以井口为中心的一片“冰场”。这个“冰场”还从井口往四面带有一定的坡度,是孩子们冰上游戏的好去处。人们来到冰面上,先简单的把上面的积雪清扫一下,然后就穿者厚厚和衣服在冰面上滚来滚去,一边滚一边还要念念有词“骨碌骨碌冰,一身都轻松——;骨碌骨碌冰,百病都不生——;骨碌骨碌冰,全家保安宁——”。如果是家里有孩子生病,那么,当母亲的更是骨碌的多念的也比别人多,因为这是驱除病魔的活动。女人们在冰面上尽情地滚着嘴里不停的念着,滚去一年中的所有病痛和一切不快,同时也呼吸着透过冰层丝丝凉爽的春意企盼着新一年里全家    人的健康。         **期间这种活动一度被视为是“封资修”而被禁止,改革开放后,经有关专家论证认定为是一种纯粹的民俗活动,内容也是健康的。据说黑龙江省依兰县还把这种活动改变成为一种带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并以此为核心举办每年一次的“滚冰节”,实在是幸事一桩。          三 五月初五  “露水洗脸”         黑龙江人很重视端午节,一般都称为“五月节”。近些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再加上经济搞活之后,这里的人也大多在端午节吃粽子,至少在二十年之前是没有粽子可吃的,甚至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一种东西。我想除了黑河原先不产糯米(以前产一种籼米,口感较差)和红枣,缺少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外,可能主要还是当地少数民族对哪位两千多年前投江的楚国大夫并不熟悉吧。尽管如此,            “五月节”也还是让人们过的有滋有味。与其它地区所不同的民俗活动有“防虫”和“用露水洗脸”。         这里的人们一向认为“五月节”是虫子的节日,理由是从这**起所有越冬的虫子就醒蛰了(这时虽然早已过了惊蜇,但节气一般是以黄河流域的物候编定的,黑河地区的节气要晚许多)。因此要“防虫”,一般是父母趁太阳还没出来之前就早早起来,到野外去采来艾蒿,然后把这些艾蒿分别插在门窗等能够进来虫子的地方,*重要的是要在孩子们的耳朵里都塞上一片艾蒿的叶子,这当然也是为了不让虫子钻进孩子的耳朵里。过一会儿便马上把孩子们叫起来,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用露水洗脸,为的是这样一来你会在今后眼睛变得非常明亮,如果平时患有眼病,那就更不必用父母督促了。具体方法是,用一条干净毛巾在草丛里来回抽打几遍把草上集结的露水吸到毛巾上,然后再用毛巾来擦脸,传说中露水是神仙们撒下的甘露,有此“神奇功效”当然不会错。         更多黑龙江信息请关注3158财富黑龙江招商盟网。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