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夏之根 生来高尚
在城市面孔越来越相似的中国,哈尔滨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个性鲜明、独一无二。她除了身披冰雪文化、欧陆风情的惊艳“晚礼服”,更有一颗浪漫的音乐心。
在这颗心里,夏天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每到此时,就是一次洗礼。54年来,一个音乐盛会与这座城市、这里的人们是如此浑然天成。这种契合从何而来?哈夏这棵参天大树,根扎得多深?土壤里蕴涵着什么养分?
一切皆有因。今天,让我们共同追溯哈尔滨人血液里浓浓音乐基因的源头。而探寻这些,可以从另一面了解这个音乐盛会,了解这座城市,了解我们自己。
关于“哈尔滨”的含义,有一位浪漫的学者考证说:“哈尔滨”,是从天鹅的叫声中演绎而来的。是啊,如此清妙的天簌之音,使得哈尔滨这座城市从诞生之日起,便拥有了天簌般的悦耳旋律……
那条江
松花江水波连波,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刘学清说:“尽管因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哈夏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远不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音乐节,但这里民众对音乐的鉴赏水平却是一流的,他们有热爱音乐的本能。”这种本能显然离不开那条母亲江,她在滋养黑土地的同时,赋予了人们包容开放的生活态度,为一代一代的音乐人带来灵感。
1903年,中国唯一的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开通,松花江沿岸的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多侨民聚集这里,其国际化程度可与巴黎、伦敦、纽约、莫斯科、东京等城市媲美。来自世界各地的侨民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音乐艺术带进了这座城市,使哈尔滨成为我国接触欧洲古典音乐最早的城市。
如今的松花江两岸,见证百年历史的景物或许不在眼前,但它们已深深植入每个冰城人的心里,就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树荫下、凉亭中、假山间,人们举家团坐,与红肠、啤酒相伴的是合唱与各种乐器的合奏,这种源自欧洲的休闲方式正一代代传承着。如果在沿江风景带走上一段,现场版的各式音乐一定不绝于耳。如果说中央大街是专业团体检验功力的地方,那么松花江沿岸就是冰城群众自娱自乐的舞台。
随便找个五六十岁与哈夏同龄的人聊聊天,就会发现,他们与哈夏都缘分不浅,记忆里,哈夏是他们与音乐联通的第一扇门。在这里,哈夏不是一个高端的音乐节,她就在他们的生活里。于是,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音乐之城”称号,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歌曲从这里传向全国乃至世界,傅庚辰、金铁霖、李双江、滕矢初等一大批音乐家,还有曲婉婷、李健等年轻的歌者都是从这里迈向更宽阔的舞台。
那条街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黑格尔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一座座欧式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外来语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使这座移民城市增添了一份多元文化空间。”这是省音乐理论家、地方史学家刘学清心中哈尔滨独有的文化魅力。
再也没有哪里比中央大街更能集中体现这样的多元文化了,顺着刘教授的指引,记者的“寻根之路”就从这条街开始。在刘学清儿时的记忆里,中央大街除了冷得伸不出手的冬季,其他时候随处可见街头乐人。这个记忆中的画面在5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重叠。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多瑙河之波圆舞曲》等名曲轻轻回荡。音乐间、灯光下,街道两边欧陆风情的建筑群瞬间被激活。正值盛夏,这里在举办“老街音乐汇”,设在西四道街、西十一道街、西十四道街、市建筑艺术广场的四个演出场地都在渐次奏响格调优雅、耳熟能详的经典乐曲。
在马迭尔宾馆的阳台上,还有许多俄罗斯艺人轮番进行现场表演。众多艺术团体汇聚在中央大街这座华美开放的露天舞台,将高雅音乐带到市民游客身边,人们踏着音符在街头漫步,尽享一道道音乐元素众多、艺术内涵丰富的音乐大餐。
“哈尔滨这城市太不一样了,特别是中央大街,浓厚的音乐氛围感染着每个人,所有的角落好像都有音符在跳动。欧式建筑和这些世界名曲特别和谐,两者相互交融,好像这些就是中央大街的灵魂。而这些只能亲身感受,靠照片是拍不出来的。”湖北游客范语说。
哈尔滨把音乐会集中搬上中央大街街头已经四年。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音乐从未在这里消失。中央大街是各种音乐团体检验自己的舞台,要知道,哈尔滨人的耳朵可不是好唬弄的。这里的每一场表演都不乏专业的观众,何时该细细聆听、何时该送上掌声,在合乎行规之间又有着自己的理解。
底蕴深厚的百年老街与城市浑厚的西洋音乐史互为灵魂,互增光彩,互相的存在与陪伴是那么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