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朗过来,只要一个小时。”凝方绿能公司创始人林恒一每天从香港往返前海。此前,他在香港数码港的孵化器里有一间办公室,往返需要四个小时。前海虽然在深圳,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个更近的选择。
1976年出生的张龙华也坚持乘坐公共交通来前海。在香港,他创办了一家移动互联网视频教学平台秀妙科技,为了**珠三角市场,他把前哨站设在了前海。如今,前海的办公室反而成为他的工作重心。每星期张龙华都要过来三四趟,和潜在合作者见面,并与团队“头脑风暴”。团队不大,只有8个人,这在前海并不罕见。
“舒服。”两位香港创业者都称赞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的工作环境。如果通过无人机的视角鸟瞰,会发现“梦工厂”的八栋白色房子疏落有致地排列成一个*型“梦”字,宽广的草坪填补了楼房之间的空白,让这里看起来更像某个艺术街区,难以让人联想到于此工作的年轻人,常常要加班到晚上十点才能回家。“尽管很多员工上班时间略晚,但是愿意待到很晚才下班,”林恒一笑称,“晚上的前海很美。”
2015年4月27日,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正式挂牌。在此之前的2013年底,为了吸引香港青年来前海创业,由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联和香港青年协会三方发起的深港青年梦工厂宣告成立。时值香港回归20周年和前海自贸区“深港合作年”,深港青年梦工厂改变了香港创业者们的生活轨迹,也见证了深港两座一衣带水的城市互融互通的历史进程。
港理工学霸的创业路
林恒一向时代周报记者谈起他的创业理念时,依然是学生时代的学霸范儿。他指着一台空调说:“如果这台空调坏掉了,制造商就得找代理商去维修,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而且不一定能修好。如果在空调上装一套监测设备,当空调刚开始出现问题时,我们就能帮助制造商提前预判,及早解决,节约成本。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实时监测到的数据为优化产品服务。”
学计算机的林恒一在香港理工大学读书时,就已经有志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商业领域。2012年他拿到了港理工的创业基金,随后又进入了香港数码港的孵化器计划。2016年,在香港数码港的合约期结束后,林恒一的公司已经初具雏形,并有了丰富的楼宇智能化管理经验。他想要向内地扩大影响力,于是把目光转向挂牌一年的前海自贸区。
林恒一先找到了当时负责前海面向香港创业青年招募的香港青年协会,得到的答复是梦工厂的名额已满。但他并未放弃,通过朋友辗转介绍,林恒一接触到了前海厚德创业孵化器的董事长邓永强,并得到了路演的机会。在路演当天,林恒一的团队前面还排了数家创业团队,据说这些团队得到邓永强的评价是“你们还没准备好”。这让林恒一顿时忐忑起来。他还记得,那天跟邓永强聊了大约20分钟,聊完后,邓永强向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并让他们修改后再次提交。
“当时以为没戏了。”林恒一坦言。但厚德孵化器的一位联络员告诉他:“如果真的没戏,邓总会在5分钟左右就走人了,现在不仅听了20分钟,还给出修改意见,基本上已经没太大问题了。”果然,不久后林恒一就得到了允许进驻的回复。“感觉很幸运,”林恒一说,“邓董是看重我们团队在香港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对我们利用楼宇管理进行大数据分析应用的理念比较认可。”
来到前海,林恒一感受到前海深港梦工厂比香港数码港更浓厚的创业气息。“前海这边跟创业团队审核、对接的人真的是懂行的,有的人就是VC(风险投资)出身。”
林恒一介绍,刚刚入驻前海时,孵化器会帮助凝方绿能组建初期团队。开始招聘后,他进一步感受到内地的吸引力。他认为香港人如果选择金融或是计算机,要找一份在香港的工作并不困难,因而有了挑三拣四和过于随意的问题。内地的大学生来到大城市会迫切地需要一份工作,因而干活更加踏实。
“香港人由于**化的优势,创新思维和眼界要开阔一些,但在执行力上不如内地学生。”林恒一对两地的人才特点评价道。更具吸引力的是,内地的工资水平是香港的1/3,对初创公司来说,这相当于节省了大笔的人力开销。
入驻一年时间,林恒一渐渐掌握了前海的“节奏”。在前海,他享受到了****的曝光度。以前在香港时,他寻求媒体**而不得;但在前海,反而时常有香港媒体来采访他,作为深港人才交流的典型代表。曝光度对初创公司而言,无异于一笔大额投资。
和在香港数码港一样,创业者有义务配合**进行宣传活动,比如在双创周上摆摊。“刚开始觉得是一个**自己的好机会,后来碰到与自己行业无关的活动就会觉得耽误时间。但前海的这类活动比香港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