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煌上煌”还不过是绳金塔一家前店后坊的熟食小店,而今天,“煌上煌”已是拥有资产近亿元的集团公司。公司属下的煌上煌烤禽连锁店光在南昌市内就有约70家,在全国共有150多家,这样的业绩不仅在江西省*屈一指,在全国的熟食行业也算得上佼佼者。
从家庭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徐桂芬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嬗变,这其中到底有何奥秘?
从下岗到下海
1968年,刚满17岁的徐桂芬在“全国一片红”的号召下来到奉新县一个偏僻山村。在农村的5年时间里,艰苦的生活磨练了徐桂芬的意志,坚定了她挑战人生的勇气。1973年,徐桂芬作为返城知青回到南昌。
刚回南昌时,徐桂芬工作没有着落,生活极为寒苦,但她是个能吃苦的人,那段时间,徐桂芬曾给人带过小孩,到工厂做过临时工,甚至干过搬运工。 1976年,因父亲单位补员,徐桂芬有了**份固定工作,她被分配到南昌市某菜市场当营业员。1979年,徐桂芬调入南昌市食品公司,成为国有企业的一名正式职工。
“得到这份期盼已久的工作后,我十分珍惜,拼命工作,积极上进,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被提拔为门市部经理。”徐桂芬回忆到。
1993年,徐桂芬遭遇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考验。由于食品公司经营不景气,徐桂芬下岗了,此时的她思想矛盾,为自己今后的前途担忧。
“但是我很快又想,有这么多人凭勤劳的双手**了自己的事业,难道我就比别人差吗?”徐桂芬说,自己在艰苦环境下,这些年来磨炼出的坚强意志让她有了重头来过的信心,“下岗并不可怕。我想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由此,徐桂芬迈出了创业的**步,她身揣几千元*从小生意做起。“那时什么生意能**我都会去做。”徐桂芬回忆起创业之初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早做的是加工肉皮的生意。我每天天没亮就到市场上收购肉皮,运回家后用开水煮,再刮去油脂,用冷水浸泡后晾晒。记得那是在寒冬腊月,水特别冷,手泡在刺骨的冷水里疼得钻心,10根手指冻得像胡萝卜样粗……以后我又加工香肠、绞馅子肉、卖拆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