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孟庄村**的高中生,20岁的石聚彬当上了村长,并开始不断思考如何帮助乡亲们将当地的特产——红枣销售出去。经过小规模的成功尝试后,1987年,石聚彬拉着一卡车红枣直奔深圳。始料未及的是,货车在路上走了三四天,经过八九月降雨频繁的几个南方城市,几吨红枣严重受潮,还没摆上摊位就全部烂掉了。回到孟庄村口,石聚彬不敢进村,待天黑之后才偷偷回到家,狠狠痛哭。
此后,“罪人”石聚彬辞掉村长职务、背着5万元债务去了外地,他当时想,不管还能不能继续做红枣生意,这笔村民的血汗*必须还上!
在外漂泊五年后,石聚彬偶然收到消息,说自从他离开后,家乡红枣虽负盛名,却依然难以向外销售,没有**人,村民一盘散沙,士气低沉。只能在每年丰收后,赶着毛驴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叫卖,收入甚微……石聚彬内心犹如万箭穿心,当年是他提出让家乡红枣走出去,却在紧要关头抛弃了所有人。石聚彬经过几天挣扎,决定负荆请罪,他马不停蹄赶回家乡新郑。
石聚彬承包了孟庄干鲜果食品加工厂,收购了一批鸡心红枣,开始生产蜜枣产品。这一次,他的卖枣思路与五年前截然不同——由于蜜枣市场走俏,石聚彬预见,枣类产品加工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当时消费者还停留在一方人吃一方枣的阶段,对枣类产品的营养价值没有太多认识;销售方面,也仅停留在种植户拉着枣到市场上兜售。未经加工的产品卖不起价,只有1000元/吨。一个庞大的枣类产品加工市场跃然纸上!
嗅觉敏锐的石聚彬一边卖枣一边继续做市场调查,他了解到南方人不喜欢吃枣吐核,便迅速设计生产出一款类似缝纫机的半自动机器,可以把枣核打下来。然而,无核枣并没有直接量产,而是先送样品到广交会展览,被新加坡三和贸易公司预定2吨后才开始量产。随着三和定购的2吨产品迅速**,大量批发商、经销商纷至沓来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