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两汉与唐宋元明清诸朝近两千年的我国西北丝绸之路,与明代郑和七次远航开通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中的辉煌篇章。在我国西南古代有通往东南各国的茶马古道;东南沿海各省古代也都有与朝鲜、琉球、日本、菲律宾等国贸易、文化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
东北地区,尤其是北部黑龙江地区,一向被称之为偏荒之地甚至被叫作北大荒,似乎一直交通闭塞,与“丝绸之路”无缘。其实远非如此。不过是因为地处偏远,不为中原史家关注而已。草创于辽金,经元代,到明清时期日臻完善发展的东北——黑龙江丝绸之路,一条大通道自南向北贯穿辽吉黑大地,直通黑龙江下游地区与库页岛。
众所周知,早在三千年前,以今天黑龙江、吉林东部牡丹江为中心居住地的东北先民肃慎人,已开始南移长白山地区,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交往。先秦古籍中关于“肃慎氏之贡矢”——“北土”贡品楛矢石砮就是明证。此后,辽西走廊和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路,便成为中原与东北地区往来的通道。早在一千年前辽王朝初期,黑龙江地区已有一条海东路,又称“鹰道——五国鹰路”,从辽西起经黑龙江省中部伸向黑龙江流域与岭北地区。金王朝建都以后,向周边地区又有所发展。
元代,是东北地区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时期,古代黑龙江中部的丝绸之路也正起于此时。据《元史·兵志》记载,十三世纪九十年代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在全国实行“站赤”制度,在全国十一个行省普遍设立“站赤”。“站赤”是蒙语驿传的译名,就是驿站。其职责是“通达边情,布宣号令”。使用的交通工具“陆则以牛以马,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