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许多线下第三方制作公司一样,耿振也认为艺趣影视所处的是个“特别苦”的行业:按照拍摄流程,公司设立有各个部门,从大纲、脚本,到拍摄执行,再到后期的剪辑制作,整套环节就像前后咬合紧密的流水线,片子制成,项目也告一段落,再往后一点,**传播的事情大多和自己无关。
虽然从事的是文化创意行业,但对耿振来说,创意却是这个流程中*无法计费的一环,客户可以为场地、器材、时长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本付费,却很难接受“创意”成为收费的条目之一。耿振也常为此自嘲:“也许我们能把我们自己当艺术家,但在客户那我们也许是民工”。
但又和线下的大部分同行不太一样的是,艺趣已经在这个行业里“熬”了十年,并成功地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工作室发展到现在一个五十多人规模的影视制作公司,在业界活得“也算不错”。这涉及到影视制作行业的另一个特点,因为进入的门槛低,行业中存在着大量规模很小的工作室,彼此竞争激烈,能够活下来并且发展壮大就成了“低概率事件”。
在过去的十年中,耿振一直信奉客户口碑的力量。“因为不能量产,都是一点点做出来的”,每个“一点点”的满意,就意味着给艺趣带来新客户的可能性。*近的一个大项目是2014年在南京开幕的青奥会,艺趣承接了这届青奥会的宣传片拍摄工作。耿振很重视这个项目,在他所认定的标准里,这种规格的宣传片称得上**,从另一种角度上说,也是行业对自己公司水平的认可。